3月27日下午,厦门市第五医院(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翔安院区)成功主办了翔安区第一期糖尿病三师共管中医培训班。
本次培训班参会代表为翔安区各卫生院,卫生所、厦门市第五医院各临床科室的中医专业医务人员共40余人,翔安区卫健局副局长孙进兴、中医药管理科林金用亲临指导。
会议由张风岭中医主任医师、副院长主持,孙进兴副局长致欢迎词,中华中医药学会基层糖尿病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,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叔禹教授则带来了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》的主题演讲。
杨教授说,时代呼唤中医人才,基层急需优秀中医人才。杨教授以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例,让我们明白学习中医,离不开研习经典,并且明确的指出学习中医的四个路径:读经典、勤临床、跟明师、重人文。
身为中医师,必须熟读经典、研习经典,中医四大经典《黄帝内经》《难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《神农本草经》是指导我们对疾病认识判断、辩证论治的精神内涵,是指导我们对疾病病因病机分析、理法方药的理论根源,可谓是在中医学习道路上的基石。
杨教授还以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的《大医精诚》告诫我们:“世有愚者,读方三年,便谓天下无病可治;治病三年,乃知天下无方可用”。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,必须学与思相辅相成,理论知识必须运用到临床实践之中,通过实践之后得到反馈,不断累积经验,才能不断进步。
杨教授指出,“明师”非“名师”,即“明师”贵在“明理”。杨教授通过讲述自己师从我国中医名家刘渡舟先生的学习事迹,从中启发我们,学习中医经典与拜“明师”学习中医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。
最后,杨教授强调了学习中医一定要重视人文。中医是传统文化的一脉,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精华文化,其中“人文”还蕴含着哲学、文学、历史、社会学等社会科学,身为中医师,不能仅仅是学习医学,还需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,扩宽我们的知识范围,才能真正做到一名优秀的中医师。